close

  日前,龍泉驛區柏合鎮寶獅村的黨員和村民拿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——村裡剛剛印製的《寶獅村志》。這部精心編寫的村志,是全省第一部由行政村所著的志書,是寶獅村村民委員會和村支部在當地村民的支持下,耗時半年多完成的,共40多萬字,記錄了從民國時期到當下,寶獅村民的生產、生活、服飾、飲食、出行、村貌、習俗等各方面的變化。
  收錄珍貴歷史
  翻開這本村志,能看到很多很有意思但現在已經見不到,甚至一些年輕人連聽都沒聽過的非常珍貴的東西。知道什麼是“儡子匠”嗎?這是就算號稱“萬事知”的百度也找不到答案的東西,在《寶獅村志》中能夠找到答案。原來,儡子是舊時農村專門脫掉稻穀殼表粗皮的一種農具,會操作儡子保證稻穀只脫粗皮不被磨成粉的人就是“儡子匠”了。記者瞭解到,寶獅村8組村民魏銀富是該村所知的唯一一名儡子匠,可惜已經去世,唯一能把儡子做法及形狀講清楚的,只有寶獅5組的葉明聰了,村志編撰者非常及時地收集並記載了下來。但如今已經找不到儡子,也再沒有會做儡子的人了。
  此外,《寶獅村志》里還記錄下了當地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些美麗傳說,例如龍泉驛城區東南方的仰天窩等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寶獅村山歌、曾經的老袍哥、爆米花、打草鞋、磨刀匠等一些村民尚有記憶但已經和今天的生活漸行漸遠的老行當,村志里都有收錄。
  村民齊心充實資料
  由於間隔時間久遠,許多素材在收集過程中難度很大。負責編志的村幹部走訪了村裡的老人,大量記錄他們的講述,還利用空閑時間,輾轉在簡陽市檔案局、區檔案局、鎮檔案室查詢相關資料,其中,光是在區檔案局就查詢了800多捲與寶獅村相關的資料。
  志書的主要撰稿人、寶獅村黨支部書記王遠兵告訴記者,為了編寫這本村志,全村人都積極支持,為了讓土地和湖泊的面積更加準確,很多村民自發地幫著村幹部拉卷尺測數據;為了村志編寫有更加翔實的資料,村民們翻箱倒櫃地找老照片,甚至貢獻出珍藏百年的族譜;更有老人翻開塵封多年的記憶,把小時候的兒歌一一背給他們聽。
  “每一個章節,就像是有人在講述一個老故事。這些故事,村裡的老人們都知道,但很多年輕人都沒聽說過。這本書就是寶獅村的記憶,值得寶獅村人珍藏。”村民向倫昆說。
  鄒奇軒 書香成都記者 楊曉蓓 整理報道  (原標題:存寶獅文化 記村落髮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62rfmtz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